善待雞,才有好蛋
善待雞,才有好蛋 文/林怡如 提及動物福利,多數人停留在貓、狗等常作為寵物的動物種類,然依據民國107年12月26日修正的「動物保護法」條文內容可知,動物保護法涵蓋的動物包括經濟動物、實驗動物、寵物及其他動物,亦即除了「同伴動物」外,尚有「農場動物」、「野生動物」、「實驗動物」等議題。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以下簡稱「動社」)是一個非營利、非政府的民間組織,成立於1999年,以推動「人與動物、環境和諧互動」為宗旨。動社成立至今已20年,抱持著「動物在哪受苦,我們就去那裡!」的信念,為動物奔波。動社的行動與策略是務實的,立基於長期、深入的研究、調查與分析,佐以國內外相關專業組織的知識與經驗,提出有力、實際的發展方向。從公眾意識和輿論、政策施壓、立法遊說、教育推廣等各方面,逐步促進人們意識、行為及公共政策的改變,共創「人與動物、環境的和諧互動」。 台灣人每年吃掉73億顆雞蛋,但鮮少有消費者了解工業化產蛋鏈中,蛋雞的處境。產蛋的母雞,在能生產的時期,全時被關在一個大約A4大小的窄籠裡,這個大小的籠子容納一隻母雞已極不堪,目前台灣的養雞場為了可能的損耗,皆在籠內飼養2至4隻母雞。雞隻沒有休息、張翅的空間,為了取用籠子前方的飼料與水,互相踩踏、頸部羽毛脫落。雞籠的設計以細鐵條作為結構,便於雞隻排泄物通過,並前傾15度以利集蛋。雞隻常年生活在狹小、擁擠、不利站立、排泄物成山的環境中,健康狀況不佳,用藥在所難免。 上述養雞的方式稱為「格子籠」,台灣90%以上的雞蛋都是由格子籠飼養方式生產的。格子籠蛋雞極易有呼吸、消化、免疫系統及骨骼疾病問題,相對應的解決方式便是在飼料與水中投藥。台灣雞蛋末端抽檢比例不到百萬分之一,但仍能在如此低的檢驗比例下,檢驗出多種藥物殘留,可窺產蛋過程藥物濫用情形之嚴重。要由末端的抽檢保障食品安全根本是緣木求魚,應由養雞場的管理著手。 細看母雞在自然界中的行為,有一些行為與需求對母雞來說十分重要,如築巢、棲息高處、覓食及洗沙浴等。母雞在準備產蛋時,會想找一個隱密安全的地方築巢與產蛋,如此「就巢」行為的驅力甚至高過於覓食。故有些無經驗的母雞,在格子籠系統中因無法找到適合下蛋的環境,忍住不生蛋而生病或死亡。「沙浴」對雞隻身心健康亦扮演重要的角色,自然界中雞隻會挖沙坑,利用沙子清潔身體及羽毛、去除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