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50周年──2020年的台灣行動 文/林怡如 第一個地球日始於1970年的美國,雖然不是美國環保運動的開端,卻是重要的里程碑。2千萬美國人走上街頭,佔當時美國人口的十分之一,成千上萬的社區、大學組織發起集會,抗議環境惡化。該活動促使美國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的成立,並通過國家環境政策法案,之後關注空氣汙染、水汙染,以及瀕危物種的法案接續通過。 1970前數十年,美國人大量使用含鉛汽油在汽車上,引擎的廢氣排放與工業燃煤造成空氣汙染,多數大都會地區全年空氣品質普遍不佳。1966年紐約市面臨第三次嚴重空汙霧霾事件,隨後的研究顯示空汙影響人體健康,甚至導致死亡。1962年瑞秋‧卡爾森(Rachel Carson)發表「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描述農藥DDT(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對人類及環境的危害,該書發行50萬冊以上,廣布24個國家,大幅提高公眾對環境議題的意識。1969年1月,美國南加州聖塔芭芭拉(Santa Barbara)沿岸,聯合石油公司(Union Oil)的鑽油井因安全預防措施不當,造成嚴重漏油事件,至少漏油3百萬加侖,估計造成3,500隻海鳥、海豹與海豚等動物死亡,此次漏油事件引起廣大公眾的注意。同年6月,美國俄亥俄州的凱霍加河(Cuyahoga),因工業浮油造成該河第13次火災,引起媒體關注。當時工業發展造成的空氣與水汙染被視為繁榮的象徵及發展的必然結果,沒有人在意到環境問題將威脅人類健康。 地球日的創始人,美國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Gaylord Nelson)基於1969年的重大環境事件,加上受到當時學生反戰運動的啟發,思考將學生反戰的能量注入於空氣汙染與水汙染的議題上,或有可能迫使環境保護被列入國家政治議程,於是產生創建一個特定紀念日的想法。1970年,第一個地球日由26歲的丹尼斯‧海斯(Denis Hayes)作為組織協調者,挑選最多學生可能參與的日期發起活動,選定介於春假與期末考之間的4月22日作為活動日期。當時關注漏油、工廠與電廠汙染、水汙染、毒物廢棄、農藥、高速公路開發、野地及野生動物等團體齊聚一堂,罕見地得到社會各階層與不同政黨的支持,美國人群起響應,反映社會對環境議題日漸重視。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