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50周年──2020年的台灣行動

世界地球日50周年──2020年的台灣行動
文/林怡如

  第一個地球日始於1970年的美國,雖然不是美國環保運動的開端,卻是重要的里程碑。2千萬美國人走上街頭,佔當時美國人口的十分之一,成千上萬的社區、大學組織發起集會,抗議環境惡化。該活動促使美國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的成立,並通過國家環境政策法案,之後關注空氣汙染、水汙染,以及瀕危物種的法案接續通過。

  1970前數十年,美國人大量使用含鉛汽油在汽車上,引擎的廢氣排放與工業燃煤造成空氣汙染,多數大都會地區全年空氣品質普遍不佳。1966年紐約市面臨第三次嚴重空汙霧霾事件,隨後的研究顯示空汙影響人體健康,甚至導致死亡。1962年瑞秋‧卡爾森(Rachel Carson)發表「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描述農藥DDT(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對人類及環境的危害,該書發行50萬冊以上,廣布24個國家,大幅提高公眾對環境議題的意識。1969年1月,美國南加州聖塔芭芭拉(Santa Barbara)沿岸,聯合石油公司(Union Oil)的鑽油井因安全預防措施不當,造成嚴重漏油事件,至少漏油3百萬加侖,估計造成3,500隻海鳥、海豹與海豚等動物死亡,此次漏油事件引起廣大公眾的注意。同年6月,美國俄亥俄州的凱霍加河(Cuyahoga),因工業浮油造成該河第13次火災,引起媒體關注。當時工業發展造成的空氣與水汙染被視為繁榮的象徵及發展的必然結果,沒有人在意到環境問題將威脅人類健康。



  地球日的創始人,美國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Gaylord Nelson)基於1969年的重大環境事件,加上受到當時學生反戰運動的啟發,思考將學生反戰的能量注入於空氣汙染與水汙染的議題上,或有可能迫使環境保護被列入國家政治議程,於是產生創建一個特定紀念日的想法。1970年,第一個地球日由26歲的丹尼斯‧海斯(Denis Hayes)作為組織協調者,挑選最多學生可能參與的日期發起活動,選定介於春假與期末考之間的4月22日作為活動日期。當時關注漏油、工廠與電廠汙染、水汙染、毒物廢棄、農藥、高速公路開發、野地及野生動物等團體齊聚一堂,罕見地得到社會各階層與不同政黨的支持,美國人群起響應,反映社會對環境議題日漸重視。


  美國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Company)工程師小托馬斯‧米基利(Thomas Midgley, Jr.)於1921年發現汽油添加四乙基鉛(Tetraethyllead, TEL)可減緩引擎爆震,提高效能,1923年因此獲頒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尼克斯獎章(Nichols Medal)。1965年美國科學家克萊爾‧帕特森Clair Cameron Patterson指出含鉛汽油對人體的危害,1996年美國環境保護署全面禁止公路車輛使用含鉛汽油。類似的劇本發生在DDT身上,1939年,瑞士化學家保羅‧米勒(Paul Hermann Müller)發現DDT的殺蟲功效,獲頒194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DDT在當時成為對抗瘧疾、傷寒等蚊蠅傳播疾病的要角,也在去除農業病蟲害上扮演重要角色,對人類不無貢獻。然而196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DDT會在魚類、鳥類和其他動物的脂肪組織內蓄積,並使鳥類蛋殼變薄,降低繁殖成功率,減少鳥類族群。1972年DDT在美國被禁止使用。

  1990年地球日在20周年由美國走向全球,動員了141個國家、2億人口,成為國際性的環境運動,並從十年一次轉為每年舉辦。自1970年來,20年間世界環境狀況不斷浮現,甚而於1989年3月,阿拉斯加州發生埃克森.瓦迪茲號油輪(Exxon Valdez)觸礁大規模漏油事件,在在都激起人們對環境的重視。1990年盛大的世界地球日動員為1992年聯合國於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舉行的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揚起了前奏,永續發展──或稱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成為人類發展的共同目標。2015年,聯合國所有會員國通過「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為人類與地球的和平與繁榮提供了共同的藍圖,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成為所有國家在全球夥伴關係下應迫切採取行動的方向,目標涵蓋透過改善教育與健康終結貧窮與缺乏、消除不平等、帶動經濟成長、面對氣候變遷及保存海洋與森林等。

  世界地球日的設立旨在建立公眾對環境議題的覺知。台灣於2003年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TEIA)作為地球日的台灣窗口,與全球同步關注環境議題。2020年世界地球日50周年,主題是「氣候行動」。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被選入牛津字典2019年度詞彙,意指須立即採取行動遏止氣候變化的狀態,避免因此帶來潛在和不可逆轉的環境破壞(a situation in which urgent action is required to reduce or halt climate change and avoid potentially irreversible environmental damage resulting from it.)。世界地球日團隊提前3年於2017年在全球募集「30億個綠行動」,目標動員全球10億人口為了我們居住的星球做出改變行動,台灣亦發起「百萬綠行動」響應,已提前於2019年10月達標。

  綠行動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依據食、衣、住、行、育、樂以及公益參與等7個面向,具體條列了50件友善環境的行動,都是簡單可以做到的小改變。其中前五項最多人實踐的綠行動依序是:自備餐具、自備水壺不喝瓶裝水、自備購物袋、確實做好分類回收及旅行自備盥洗用品。末五項較少人實踐的綠行動則為:分享5家環境友善餐廳訊息、收集回收水及雨水再使用、以物換物、選擇友善美妝、選擇無毒衣物。

  為了鼓勵更多人加入綠行動的行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綠藤生機共同發起「綠色生活21天」的環保活動以響應世界地球日,至今已是第四年,並加入B型企業協會共同舉辦。行為心理學家卡爾‧雷須利(Karl Lashley)提出:「讓一個想法或行動變成習慣,需要21天的時間。」透過精心設計的21件綠色行動任務,慢慢為地球做出改變。21件綠色行動任務反映5R思維(Reduce, Reuse, Repair, Refuse, Recycle):減少消費、重複或修繕使用既有的產品、選用環境友善食材或產品及確實回收等。

  世界地球日並不是一天的活動,而是每一天具體的實踐,是對環境的長期關懷與關注。台灣地球日:「當每一個人、每一個商家、每一間企業、每一個政府單位都開始採取行動,地球才有改變的機會。」Together, we are the solution.

【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世界地球日綠色生活地圖推廣簡報下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生活實驗] 袖珍包面紙填充方案

[藍染] 托特包──縫染練習

[生活實驗] 三光牌保溫杯全分解